他們分析了約1,000名美國的Z世代(18至27歲),指出:6成以上受訪者表示每天至少花4小時在社群媒體上,其中不少人後悔他們曾經使用的平台,按程度高低,分別是:X(Twitter)、TikTok、Snapchat、Facebook、Instagram。而相對不讓人後悔的則是YouTube、Netflix、網際網路、訊息app、智慧手機本身。超過1/3的年輕人希望社群媒體從未被發明出來。

由電視開啟的大眾娛樂時代

美國Z世代年輕人沉迷手機社群網站並不難想像,過往也有許多討論。這次調查的亮點在於,其實不少人深知社交媒體是有害的,卻由於朋輩壓力、資訊需要或身心上癮,無法停止持續更新、分享、點讚,需要外力幫助脫離苦海。

這令我想起媒體研究的經典名著《娛樂至死》,現在的情況甚至比當年的預言更嚴重。書中指出美國社會的娛樂化傾向,電視機取代了書本雜誌,由文字到電子影像的方式轉變,讓大眾接收到的內容變質、文化每況愈下。書中批評泛娛樂化為思想、新聞、宗教、政治、教育等領域帶來了負面影響,並大膽推斷:等待著大家的未來社會,只會是一齣滑稽劇而已!

印刷術發明以來的400年,產生了現代意識、理性時代、現代科學、民族國家,並成為18至19世紀的美國文化中心,名作《論美國的民主》就提及報章和小冊子如何打開了當地的訊息之門。生前曾是紐約大學傳播藝術系主任的波茲曼(Neil Postman)認為美國人如此思考、學習和表達的方式,在19世紀末開始式微,取而代之的則是娛樂時代。

波茲曼回溯電視的歷史,因為電力出現,19世紀末有3個重要的媒介轉變:電報、攝影、電視。電報和攝影帶來了不連貫的內容,電視更結合了兩者的表現形式。電視平均每個鏡頭僅有3.5秒,電視節目大約每8分鐘是一個獨立單元,而每條新聞平均只有45秒。這樣的電視特徵已經徹底融入美國文化,令美國人「完全接受了電視對真理、知識和現實的定義」,甚至「電視決定著一切」,形成了影響美國人的「指揮中心」(command center)。

不少人深知社交媒體有害,卻礙於朋輩壓力、資訊需要或身心上癮需求,持續在社群網站上活躍。圖片來源:Kaspars Grinvalds/Shutterstock

手機已經取代電視,成為新教主

波茲曼指出,當電視取代印刷品,當政治化妝術取代了意識形態和才幹,商品的展示比品質和用途重要,但電視卻沒法展現政治哲學。他認為人類溝通的形式與文化質素相關,電視只能展現形象和視覺,而不是語言、邏輯和精神。他指責美國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,留下的只有風格、印象、外表,而沒有真正的思想交流、觀點較量、抽象概念、政策討論。

同時,波茲曼也大力批評新聞節目沒有交流、流於圖像,缺乏教育意義、反思和心靈淨化,甚至「新聞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帶來多少笑聲」,剩下的唯有娛樂業(There’s No Business But Show Business)。波茲曼認為,這造成了美國人不再真正交談,僅是彼此娛樂,話語也變得荒唐。

當然,波茲曼的書出版於1985年,不少內容經已過時,從娛樂之城的拉斯維加斯和影視之城的好萊塢,直到今日演算法和社群媒體雲集的科技矽谷,都代表了不同時代的美國精神。但是40年後,電視很可能已經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,2024年的今日,手機和社群網站帶來了新的話語形式,網路、演算法和社群媒體,真的會成為21世紀的新「指揮中心」嗎?

年輕人沉迷於智慧手機和社群媒體,是否可能為人類和文化帶來一次比電視時代更劇烈的轉變?如此的溝通模式是變好,還是變壞呢?這些都亟待研究者慢慢探討。圖片來源:Monkey Business Images/Shutterstock

立法政策以外,從正視問題與社會運動做起

顯而易見的是,社群媒體不只對Z世代有影響,任何世代都逃不過。既然無法禁止社交軟體、無法限制內容、也無法長期不開手機,人們該了解手機與網路的危險性,並負責任地集體面對。

新加坡新任總理黃循財指出,鑑於幾年來圍繞生成式 AI、社交媒體和智慧手機的討論,政府認為民眾對高科技缺乏信任,因此宣布更新「智慧國家計劃 2.0」(Smart Nation Plan 2.0),試圖利用人工智慧帶來經濟增長。新加坡政府剛於9月通過了針對網路廣告誠信的法案,並且打算建立新機構來制止不當言論或內容(abusive content)。

身處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波茲曼,想法並未過時。問題不是看什麼和怎樣看,即使有更新型的節目,也無法改變問題。因為真正的癥結是:大家過去沉迷於坐在電視機前,今天則沉迷於手機螢幕。換言之,波茲曼批判的娛樂形式與無意義內容,並不止於電視節目,亦可見於當前的社交平台和日常簡訊,甚至更令人上癮。我們要意識到,這樣的訊息為何令我們發笑?為何我們集體停止思考?更要小心以娛樂為一切活動目的的行為。

與此同時,前文提及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試圖解釋:美國Z世代重視網路的基本溝通、分享和尋找資訊等功能,若智慧手機只讓人們互傳簡訊、觀看影片或搜尋有用資訊的話,便可能讓人既不會成癮、又能享受科技便利的好處。他公開向美國的立法機構和政府喊話,提案制定《兒童網路安全》法案(Kids Online Safety Act)。此外更發起「釋放焦慮世代」的社會運動,鼓勵青少年、家長、老師、政策制定者和科技業者採取集體行動,將兒童和青少年從沉迷在螢幕的時光中解放出來,回到現實。

立法和政策當然是重要途徑。不過身為個人,還是有些可以自我控制的方式。也許結合波茲曼的思想批判和海德特的社運連結,結合媒體研究和社會心理學理論,個人可以從正視「機不離身」、「永不離線」開始,去理解自己如何深陷於情緒經濟和娛樂至死的世界中,以回到現實為起點,重新展開你的線下人生。